盛夏多吃「1米1豆1果」,養心血、補心氣、降心火!讓你今夏少病擾
轉眼,夏至已過,夏天的氣息可以說是越來越濃了。那麼盛夏時節,養生方面又有哪些注意呢?
《黃帝內經》載:「夏三月,此謂藩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,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,養長之道也。」
意思是,夏日養生,應遵循夏季時令,夜臥早起,疏散心懷,養育陽長之氣。如若不然,「逆之則傷心,秋為痎虐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」。
心屬火,對應夏天的陽長之氣。人若違逆了夏長之氣,不僅傷心,還會導致秋季陽氣收斂不足,易生瘧疾等病,繼而冬季陽氣潛藏虧缺,疾病加重。
所以,夏日養生,尤重養心。
1豆降心火:紅豆
中醫認為,紅豆性味辛、苦、平,無毒,入心、肺經,可清心養血、消腫利濕、抵抗疲勞。
此外,紅豆對治療小便不利、脾虛水腫、腳氣症、瘡癰腫痛、腮腺炎等也有一定功效,暑濕時節多吃點,有益無害。
紅豆薏米粥
材料:薏米100克,紅豆100克,冰糖適量。
做法:將紅豆和薏米洗乾淨,紅豆泡2小時,薏米泡1小時。先煮紅豆,等紅豆煮開花後,放入薏米,大火煮開後,轉小火煮爛,然後放冰糖調味即可。
中醫認為,小麥入心經,有補心氣、斂汗之效。《名醫別錄》中記載,其能「除熱,止燥渴,利小便,養肝氣」。
《本草再新》中提示,小麥「養心,益腎,和血,健脾」。小麥的種子或其麵粉皆可入藥,但新麥與陳麥、種子與麵粉,性味都不同。小麥「面熱、皮涼」,浮麥(乾癟的小麥)有皮無肉,性甘涼,所以一般治汗多用浮小麥。
眼下天氣漸熱,很多人感覺到身體虛弱,腸胃不適,還容易燥熱,這裡推薦個小麥食療方——
甘麥大棗湯 材料:甘草12克,淮小麥18克,去核大棗9枚。做法:小麥洗淨,漂去浮末;將甘草、小麥、大棗一起放入鍋內加水煮沸後即可飲用。
荔枝偏溫,入肝、脾、心經,能補肝養血、健脾理氣。
平時思慮太多、勞傷心血,導致經常疲乏、失眠多夢、心慌氣短的人,可以適當多吃荔枝,既補肝血,又養心血。
在空調房裡容易手腳冰涼的人,或者是月經量少、痛經的人,也可以吃點荔枝補補氣血。
需要提醒的是,荔枝最好在飯後半小時吃,不要空腹吃。成人吃荔枝一天最好不超過300克(即6兩,約十幾顆),兒童一次不超過5顆。